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度阶梯的高山峡谷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这里,安多藏族、白马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各民族汇聚,相互交融,行成了多元、多样的民族文化,是难得的文化旅游资源[1]。在独特资源的吸引力下,九寨沟的年旅游接待人次从开发初期的(1984年)几千人迅速增长到几百万人。到了 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突破了500万人次。
九寨沟旅游在国家政策、各级政府、地方社区等的大力支持下飞速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提高了当地人的收入、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但是,旅游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产生活等多方面带来了影响,值得思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基于初步的文献阅读,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兴趣,本文从民族文化旅游的角度试着分析九寨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本文首先谈对“民族文化旅游”概念的认识;然后就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九寨沟民族文化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概述;最后总结作为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旅游概念
什么是民族文化旅游,中文文献中不同的学者用了 “民族村寨旅游”、“民族旅游”、“民族地区旅游”等相关概念来表述。罗永常(罗永常 2003)用了民族村寨旅游,认为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的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纯朴洁净,满足 “求新、求异 ……此处隐藏3632个字……): 177-184.
刘婕, 曾. 蔡红霞,郭海燕,李正洁,曾宗永 (2004). "九寨沟旅游开发对安多藏民族文化的影响." 资源科学 26: 57-64.
刘志扬,更登磋 (2012). "民族旅游及其麦当劳化:白马藏族村寨旅游的个案研究." 文化遗产 4: 53-61.
卢天玲 (2007). "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 旅游学刊22(10): 89-94.
罗永常 (2003).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23: 102-107.
田世政,杨桂华 (2012). "社区参与的自然遗产型景区旅游发展模式—以九寨沟为案例的研究及建议." 经济管理34: 107-117.
阳宁东 (2012).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演进互动研究—以九寨沟旅游表演为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4: 141-144.
张捷 ( 1998). "区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研究之二." 人文地理13: 59-62.
c
[1]黎永泰:《关于九寨沟文化构成及文化开发的几点看法》九寨沟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2006年5月。
[2]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旅游科学》,2005(3)。
[3]张娅莉:《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实证研究—以九寨沟为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徐君:《深度挖掘才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557).